注安考試里,案例分析的事故原因分析題堪稱 “失分大戶”,明明材料讀了好幾遍,落筆時卻總擔心漏答要點。想穩穩抓住這類題的分數,關鍵得會用答題模板。到底注安案例分析答題模板怎么用在事故原因分析上?又有哪些步驟能幫我們理清思路?這就來詳細拆解。
應對事故原因分析題,先搭好 “直接原因 + 間接原因” 的雙層次框架。直接原因聚焦事故現場的客觀因素,比如設備故障、人員違規操作、環境隱患。像案例中提到 “工人未佩戴防護用具進入危險區域”,這就是典型的直接原因,答題時單獨列出,一條一行清晰標注。
間接原因從管理、制度層面深挖。企業安全培訓不到位、隱患排查制度形同虛設、應急預案缺失等,都屬于間接原因范疇。每個原因后面可以簡單補充案例依據,比如 “因企業近一年未組織安全培訓,導致員工安全意識淡薄”,讓答案既有框架又有細節。
第一步精讀案例,圈出所有與事故相關的信息。遇到 “突然失靈”“未進行檢查” 這類表述,直接用熒光筆標記。比如案例寫 “鍋爐壓力表三年未校驗”,這既是設備問題,也是管理漏洞,后續分析時要同時納入直接和間接原因。
第二步對照模板框架分類梳理。把標記的信息歸類,設備老化、操作失誤放進直接原因欄;培訓缺失、制度缺陷歸到間接原因欄。如果案例涉及多個事故環節,按時間順序分別分析,像先爆炸后坍塌的事故,分開寫不同階段的原因。
第三步補充法規和理論依據。寫完具體原因,在每條后面簡單提一句對應知識點,比如 “違反《安全生產法》中關于設備定期檢測的規定”,或者 “不符合安全管理中的風險預控理論”。不用寫完整法條,但要體現專業性,讓答案更有說服力。
第四步檢查邏輯和完整性。重點看直接原因是否涵蓋人、機、環,間接原因有沒有從制度、培訓、監督多方面分析。比如只寫了設備故障,卻沒提人員操作問題,就容易漏分;管理原因只寫了培訓,沒提責任制落實,也不夠全面。
注安案例分析的事故原因分析題看似復雜,只要掌握答題模板的框架,按步驟拆解案例、歸類原因、補充依據、檢查完善,就能把零散信息整合成條理清晰的答案。多練幾道真題,熟悉模板使用方法,考場上遇到這類題也能穩穩輸出,把該拿的分數牢牢攥在手里。